回到首页 联系我们 订阅更新

新华路

80年前的“安和寺路”是一条小路,得名于路旁的小佛寺。如今小路旁的梧桐连成了荫,附近的建筑被安上“优秀历史建筑”牌子,名字也几经变革,成为如今的新华路。

对于栖身于新华路这件事,五观堂其实是颇为得意和自豪的。在我们心中,新华路是最能代表上海气质的小马路,这里有历史、有文化、有生活,一路走来都是风景。

来到新华路的你们,都是风景的一部分。新华路的五观堂,也希望能成为其中的一抹安静颜色。

匈牙利建筑师的外国弄堂
山墙上轻盈的螺旋阳台
铁艺窗棂上独自绽放的小花
落满树叶的院子里的吱呀摇椅
老花镜后温和的眼神

遮天蔽日的梧桐
灯光温暖的商店和食肆
沿着墙角踱步的猫
马哥孛罗的面包香
转角处的电影大海报
…… ……

外国弄堂

新华路的211弄和329弄,我们叫它“外国弄堂”,现在它的学名是“新华别墅”。
当年各地富商在此纷纷置业,留下各自精彩的小楼,未料竟成了如今上海花色最多的老别墅群。明明是上海地界,却被这些争奇斗妍的小洋楼迷了眼,疑心身处异国他乡了。而它们出自名设计师邬达克之手的身份,和众多名人的居住经历,让这里更有海上遗事的传奇色彩。

走近新华路336号,隐约可以听见庭院深处传来的悠悠的琴声,这里是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轻音乐团的驻地。这幢二层法式花园洋房,是汪精卫的秘书曾仲鸣于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1945年被国民党“接收”,1947年陈纳德和陈香梅夫妇由虹桥路美华村移居至此,陈纳德夫妇去香港后,1950年这里便住进了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她在这里住了不到两年便迁至复兴西路。1952年10月,上海民族乐团迁入至今。 

新华路200号是一座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重檐大屋顶,屋面覆盖着红色琉璃筒瓦,灰白墙壁,沉稳而庄重。这幢建于1930年的三层建筑最能够代表新华路的本来面目,从一个小寺庙发展而来的新华路至今也只有这里还保持着一丝远古钟声的余韵。在六十多年前,这里曾是大汉奸陈公博的住宅。解放后曾作过部队的干部宿舍和部队医院,改革开放后,《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在这里办公。

新华路231号,高三层的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白色的粉墙露出黑色的木框架,老虎窗透出一丝优雅,南面中部的大阳台见证了昔日主人的夜夜笙歌。新华路329弄32号乙,是曾经的瑞典公使馆,较为陡峭的双坡红屋瓦面,让它在附近的洋房群里独具特色。

树荫

新华路最有名其实不是外国弄堂的老房子,而是那遮天蔽日的,为马路撑起一个绿色穹盖的梧桐树。树冠在路中间合拢,阳光只能透过枝叶稀疏处洒下,在路面上形成斑驳的光点。
夏天走在这里,完全不用打伞,行人如同走在清凉的河道中,路边的商店食肆,则如同栖息在岸边的落脚处。
走在其间,内心也平静下来,再心急的人,步子也怎么都快不起来了。

国宾道

新华路的美丽和独特,让它曾作为国宾道。 在没有浦东机场的时候,但凡有外国元首来上海,都必经新华路。一路警车开道,好不热闹。某年日本前首相桥本来上海,连行人都不许在马路上停留,煞是隆重。
大概是由于地处偏僻,这里常常显得有些冷清,若要在上海寻找一片具有历史气息又未被商业污染地方,新华路无疑是好选择。当年克林顿来上海,也被引至新华路巡游了一番。

安静市声

新华路也有来来往往的车辆,但即便是车水马龙,这里依然让人感觉安静。如果说街面上来往的车辆还稍微让人觉得嘈杂,那么弄堂里就是真正的幽静所在。朝里走几米,往回望,汽车还能看到,车声却好似奇迹般地消失了。弄堂中庭院里遍植的树木,成了天然的消音器。

弄堂生活

对一些人来说,新华路是即便车水马龙依然安静的风景,是让人嘴角上扬的旧时记忆,是异国情调的上海小马路,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新华路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住在这里的人也别有情趣,在门前的车库上搭上架子,种下几株瓜苗,就是一片都市田园。如今正值结果的时候,如果你走进去,或许能看到几个葫芦瓜在架子上随风摇荡,架子下却可能是一辆高级小车。老洋房的庭院里,老人正躺在树荫下养神,摇椅前的收音机里是咿咿呀呀的昆曲。

贴个小条儿

上传头像 »